2019-8-23
王獻之(344年-386年),字子敬,小名官奴,漢族,祖籍瑯玡臨沂(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(qū)),生于 會稽 山陰(今浙江省紹興市)。東晉著名書法家,“書圣”王羲之第七子、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、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岳父。
他少負盛名,高超不凡,放達不羈,雖終日在家閑居,但形貌舉止并不顯得懶散,才華氣度超過時人。
他曾與兄長王徽之、王操之一起拜訪謝安,兩位兄長多談世俗事,王獻之只隨便說了幾句問候寒溫的話。離開謝家后,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的優(yōu)劣,謝安說:“小的優(yōu)?!笨腿藛栐?,謝安回說:“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語,因為他不多言,所以知道他不凡。” 后娶郗曇之女郗道茂為妻。
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,以行書及草書聞名,但是在 楷書 和隸書上亦有深厚 功底 。與其父王羲之并稱為“二王”。并有“小圣”之稱。還與 張芝 、 鐘繇 、王羲之并稱“書中四賢”。張懷瓘在《書估》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。 王獻之亦善畫,張彥遠 在《 歷代名畫記》中目其畫為“中品下”。
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(shù)并不守舊,且與父不同,字身喜帶長形。王獻之家學淵源,學習勤奮。其詩文書法,為東晉后起之秀。他筆下的草書,下筆熟練、潤秀、飛舞風流,不亞于父親王羲之,父子合稱二王。
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,胸有大志,后期兼取張芝,別為一體。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,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。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賞其作品,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。傳世名作《洛神賦十三行》又稱“玉版十三行”。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“丹穴凰舞,清泉龍躍。精密淵巧,出于神智”。他的用筆,從“內(nèi)拓”轉(zhuǎn)為“外拓”。
王獻之七八歲時始學書法,師承父親。有一次,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,便悄悄走到背后,突然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,獻之握筆很牢,沒被抽掉。王羲之夸贊他:“此兒后當復有大名?!?/p>
十來歲時,他自認為字寫得不錯了。一天,他去問父親:“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?”王羲之笑而不答,母親搖著頭說:“遠著呢!”獻之又問:“那,那五年呢?”母親的頭仍舊搖著。獻之急著追問:“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?”又問道:“父親,大家都說您的字寫得好,那有什么秘訣?”王羲之看看兒子,心想這書法沒有扎實的基本功,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,于是他走到窗前,指著院內(nèi)的一排大缸說:“你呀,寫完那十八口大缸水,字才有骨架子,才能站穩(wěn)腿呢!”王獻之聽了心里很不服氣,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(lǐng)給父母看。
于是他天天按父親的要求,先從基本筆畫練起,苦苦練了五年。一天,他捧著自己的“心血”作品給父親看。王羲之沒有作聲,翻閱后,見其中的“大”字架勢上緊下松,便提筆在下面加一點,成了“太”字,然后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。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,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。母親則仔細地揣摩,許久才嘆了口氣說:“我兒字寫了千日,惟有一點似羲之。”獻之走近一看,驚傻了!原來母親指的這一點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點!獻之滿臉羞愧,自感寫字功底差遠了,便一頭撲進書房,天天研墨揮毫,刻苦臨習。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,只有“勤”字。
不知又經(jīng)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,他的書法大有長進。后來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,與父齊名,并稱“二王”。
(編輯:藝界)
授權(quán)專線0571-28800232(售前熱線) |
在線授權(quán)在線授權(quán)法律聲明 服務與支持 |
字體安裝字體格式字體安裝 常見問題 |
關(guān)于我們關(guān)于我們聯(lián)系我們 商務合作 |
關(guān)注我們新浪微博官方微信 ![]() |
TEL: 400-803-0018 0571-28800235 28800232 侵權(quán)舉報/合作E-mail : yegy1977(at)qq.com
Copyright ? 2007-2025 杭州賢書閣文化創(chuàng)意有限公司,All Rights Reserved.
備案號:浙ICP備14029513號-4 / 公安備案:33010502001632 Process: 0.01225